海伦市以打造“黑土硒都”和“绿色食品之城”为目标,着力实施围城蔬菜开发带、沿路特色经济作物开发带、沿河草食畜禽开发带和富硒基地核心区“三带一区”发展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优农业结构。
一是依托富硒产业调结构。重点打造100万亩富硒产业核心区和150公顷富硒产业园区的“双百工程”,擦亮品牌,开拓营销,全力打造“黑土硒都”。在基地建设上,种植基地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加快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转化嫁接,实现规范与发展同步推进;要利用原有的工业园区,引进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龙头企业,深度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富硒产品,全力打造高端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在品牌打造上,在“海伦大豆”证明商标成功注册的基础上,把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富硒食品生产结合起来,打绿色富硒、有机富硒食品品牌,让牌子更响、更靓、更具吸引力;在市场营销上,投资9000万元完成富硒电商创业园建设,使富硒产业登上云平台,加入互联网;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卫星城建设20家实体店。通过富硒产业把农业产业链条延长,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农民脱贫致富、贫困县脱贫摘帽的主导产业。
二是依托畜牧产业调结构。重树畜牧业“半壁江山”地位,实现主辅双强。重点扶持草食畜牧业,规模养殖场、专业户分别达到630个、1470个。特别是借助海伦市“中国籽鹅之乡”品牌优势,发展大鹅产业。一是壮大鹅雏供应基地。采取金融贷款、政府贴息的方式,扶持有规模的孵化场增加孵化设备和购买优质种蛋,百祥镇国富大鹅养殖合作社和海兴镇顺丽大鹅养殖合作社今年提供商品鹅雏要在200万只以上,其它有育雏能力的养殖场自孵鹅雏要在100万只以上,以确保全市养殖的需要。二是壮大饲养规模。充分利用河流、水库和鱼池等水面建设养鹅场,采用放牧养殖、舍饲养殖、玉鹅种养等多种模式,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对养殖大户,出台扶持政策,促进鹅产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三是完善加工收购环节。扶持新北方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启动大鹅屠宰生产线,积极引进大鹅精深加工项目,实现由简单的屠宰分割向绒、皮、肝、肉全面精深加工转变。今年大鹅饲养、出栏分别达到360万只、28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1.6%、13.8%,通过养殖大鹅,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50元。
三是依托典型引带调结构。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推动由产加销向销加产转变,全力打造过硬典型。一是面上抓基地。将采取复合经营、私人订制经营、产业链经营等模式,重点打造伦河万亩富硒有机水稻、共合万亩富硒有机菇娘、共合万亩富硒蔬菜、前进万亩富硒有机杂粮、长发万亩富硒有机鲜食粘玉米、海北万亩富硒有机大豆等“六个一万”富硒有机示范基地。前进万亩富硒有机杂粮基地采取了社社联合、社企联合、社院联合等复合模式经营,探索出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村生物资源利用、有机健康食品、产加销一条龙的集约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二是点上抓园区。重点建设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场共78处,其中种植业园区63处、核心区面积14万亩,完成2处以上互联网+农业园区建设;牧业园区2处、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3处;建设科技示范户3000户、示范面积15万亩。所有典型彰显各自特色,挂上富硒、“三减”、绿色三块牌子,有条件的挂上有机牌子,并达到“八有”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典型的示范引带功能,引领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
四是依托优质高效调结构。在种植业调整上,以降米、增豆、扩稻、上特色为原则,玉米面积调减到132万亩,大豆面积增加到190万亩,水稻面积扩大到85万亩,小杂粮面积发展到10万亩,瓜菜薯及特色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到48万亩。一要调优种植结构。实现米改稻5万亩,米改豆19万亩,米改杂5万亩,米改经25万亩,玉米面积同比下调50万亩以上;二要借助黑土地保护项目的实施,提高耕地质量。通过三年转换期,力争打造出10万亩有机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三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企业在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提供生产服务等方面作用,实现农企双赢。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我市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户与境内、境外农业加工企业共计签订了20万亩粮食、经济作物购销订单,订单份数800份,订单总金额2.4亿元。
五是依托创新经营调结构。继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规范力度,示范带动结构调整,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力度,使之成为带领全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今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到2200个,注册家庭农场要达到1300个,培育规范社20个,创建示范社5个。二是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等工商资本参与规模经营。原野食品公司在长发乡长发村建设富硒有机鲜食玉米基地1万亩,完成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营销全封闭循环产业链布局。三是发挥前进乡双泉村、海北镇海北村、共合镇主力村等复合经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培育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复合社,从而实现由单打独斗向组团发展的转变,形成群体优势,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3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4.5%;规模经营3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